第79章 第七十八时-《[美娱]恰逢其时》


    第(3/3)页

    华尔街40号对乔琳的公司来说是个非常不错的办公地点。你很难在华尔街以每平方英尺13美元这个价位的租金找到一个能俯瞰纽约港的办公室,尽管它这么便宜是有原因的,但是乔琳还是非常愉快地租下了整个42-43层,并将它合理划分给了她名下不同的公司。她为自己保留了43层一个有着大露台的办公室,即使她不常出现在那里,她也得占据这个能随时能看到纽约港的有利位置。

    莎莉的工作汇报让乔琳心情很好,她们在土耳其的冒险举动收回了成效,最起码这个季度他们留住了投资人,不仅挽回了损失,还增长了不少。与同一条街上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这个表现还算差强人意,毕竟债券跳水波及的可不止乔琳名下的基金。

    乔琳对此松了一口气,没错,她们可以启动紧急条款叫停投资人的撤资动作,可如果他们这么做,这基本等于在投资人那里信誉自杀。即使莎莉像现在这样挽回了损失,在冻结期结束后投资人一定会头也不回地跑掉。乔琳非常庆幸她们在事情发展到那一步之前挽回了局面。

    不过这个局面也让她有点厌烦私募基金的投资形式。这种募资方式决定了她们无法决定投资人是否会赎回投资。今天她们遇到了市场波动和亏损,这似乎对投资人来说是个合理的撤资理由,那如果明天她们有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的时候,这种不稳定就会让她们很被动。这需要经理人与投资人之间建立起非同寻常的信任,可这些有钱人天性就写作多疑,特别是涉及到钱的时候。

    乔琳和莎莉非常羡慕像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的巨头,事实是华尔街从业者没有谁是不仰慕这家传奇公司的。他们有特别健康的资金来源,表面上它是一家多元化的控股公司,可实际上它是一家“保险公司”。

    感谢1934年《证券交易法》条款13(f),它规定所有处理1亿美元及以上的投资经理人每个季度都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一份持股报表,这个表格被称为13f。每个知道怎么从sec翻找公开数据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知道这些机构投资者如何管理他们的持股。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又是一家上市公司,他们法定公开的材料就够后来者研究一番的了。

    因此,仔细观察后,人们早就发现伯克希尔哈撒韦拥有的保险产业为它提供了持续且稳定的现金流。保险公司向来是投资市场重要的机构参与者,它们往往有大量保费现金流入,这些钱在会计账面中理论上不归保险公司所有,而是要准备日后赔付给受益人,但是保险公司在持有期间可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损失准备金后,用这些钱做投资,而收益归保险公司所有。这笔钱被称作浮存金。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可以轻松拿到一大笔现金去做投资,还能借此收钱。保险公司相当于在这个过程中直接获取了金钱的时间价值,而金融从业者都明白时间的威力。

    伯克希尔哈撒韦在1993年持有的浮存金是26.24亿,持有成本利率为负数,与此同时政府长期债券的年底收益率是6.35%,从数学上看,不会有比这更好的生意了。

    遗憾的是,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能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就像不是任何一个金融投资者都能成为巴菲特一样。乔琳和莎莉眼馋归眼馋,还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继续干活。

    这次乔琳回到纽约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们租用的这栋大楼华尔街40号。她听到了一些消息,这栋大楼的租赁权拥有者香港金森地产似乎有意放弃这栋物业,他们在1993年以800多万美元的价格从花旗银行手上拿到了租赁权,并且陆陆续续投入了一大笔钱翻修这栋建筑,遗憾的是曼哈顿的办公楼地产市场一直处在一种供过于求的状态里,他们没能得到预期中每平方英尺15至25美元的租金回报。当乔琳的公司来这里租赁场地的时候,整栋71层的建筑里只有一家律师事务所租用了7层楼。

    如果日后来看这个投资,金森绝对是血本无归了,曼哈顿的商业地产市场比他们预计得要糟糕得多。不过往好处看,与曾经那些许下豪言要买下纽约的日本人相比,比如从洛克菲勒中心逃走的菱,他们的潜在损失还不算太严重。

    华尔街40号是一栋不怎么幸运的建筑。它始建于1929年,高283米,是一栋新哥特式的摩天大楼,曾经一度是纽约最高的建筑,后来被克莱斯勒大厦和帝国大厦超过。它有一个金字塔式的尖顶,非常引人注目。这栋大楼的地理位置处于标准的曼哈顿金融区市中心,紧邻着联邦大厅和纽交所。

    遗憾的是这栋楼几易其手,因为繁琐的附加条款和税务问题已经很久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了。而且现在曼哈顿的租赁市场实在很差,市中心与40号面积相当的办公楼就有至少30处,而且修建年份更近,没有40号室内那些惹人生厌的大型柱子,建筑风格、装修和设施都更新。以现在曼哈顿的空置率,想要为这类型建筑找到每平方英尺20美元以上的租客是很难的。

    乔琳很喜欢40号的地理位置,可她不知道她能否把这栋建筑“变废为宝”,可这种机会不是每天都有的,因此她一听到风声就飞了回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