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端门前,李景隆和众多大臣缓缓前行。 多数大臣到了千步廊这里,就直接去办公地点办公去了,李景隆路过五军都督府,却是没有进入,而是直接朝着皇宫外走去。 “表弟啊表弟,可莫要怪表哥不帮你,就长孙殿下那等狠人,但凡有丝毫牵连,被长孙殿下误会,那可就不好了。” “表弟怎么都说是长孙殿下的弟弟,即便有些不愉快之处,想来也没有大碍,可表哥不是啊。” “表弟的心思,表哥还能不明白,这要是清算下来,表哥可就性命不保了。” 李景隆一边走,一边心里面自我述说着。 早朝的时候,他当然是看到了表弟朱允炆给他的使的眼色,但下朝的时候,他肯定没有去春和殿。 而是急匆匆的出宫,连左军都督府都没去,省得到时候表弟找人过来传召自己。 反正他回京师没多久,也没太多的事情。 并不是说五军都督府事情不多,只是李景隆的职位现在还在西番那边,京师这边挂职,没有重新安排。 五军都督府各都督不仅负责管理卫所的训练与生产,还可参与到明朝中央军事决策中。 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涉及到统兵和卫所管理,就没资格管辖了。 在明中期的土木堡之变前,大明的军队掌握在五军都督府手里,文臣干预不了。 就这段事情,大明的军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土木堡之变,是继蓝玉案、靖难之役之后,又一次对五军都督府发展变化带来巨大影响。 以于谦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总督军务、掌握兵戎、总兵之权,实际上都是之前五军都督府所掌握的军队的管理权和指挥权,均由于谦一人掌握。 这才导致文臣统领武将,以至于在各方面来说,武将的地位降低,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急速下滑。 尤其是文臣的贪污之风,影响到了军队,文人统兵多数都是以喝兵血,吃空饷为主。 直接将大明军队腐朽,各种欠饷的事情屡出不绝。 明末戚继光率领的军队,之所以有那么强的战斗力,全靠戚继光自己给文人上司张居正,甚至在京师的严嵩送礼。 甚至于军队的军饷,都是戚继光自己补上的。 在当时明末的那种情况下,士兵们哪能不效死,再加上戚继光本身的军事能力,自然更加强大。 而戚继光的钱财,主要还是来自于父亲留给他的家底。 戚继光父亲戚景通,也是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从级别来说这是一个正四品的大官, 当时的戚景通放着好好的指挥佥事不做,偏要想办法当一个从七品的把总。 这个从七品的把总,就是江南漕运的把总。 明清两代,漕运都是最肥的肥差,灰色收入相当之高,而戚景通做了很多年江南漕运把总,其中积累的财富,可以想象。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的万户南溪王栋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戚继光。 与此同时,朱英正是在宅院里,查看大明军事制度。 “如此看来,军政分离的脚步,要加快了。” 朱英看着关于五军都督府的管辖职能,皱眉说道。 如今的大明,正是处于军政合一的统治理念。 老爷子的中央集权,在朱英看来,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因为皇帝本身,全部被全国大小的事务束缚住了。 所谓的日理万机,是半点玩笑都不开,各种各样的事情,把皇帝所有的精力都牵扯进去,哪还有其他的心思。 看不完的奏章,开不完的早朝。 这要是换了能力稍弱一点的皇帝上位,完全连皇宫都没时间出去了,要是不处理吧,政令的难以出皇宫。 中央集权,在朱英看来,其实并不是体现在内政方面,而是体现在兵权上面。 军政合一的好处是地方治理的效率高,坏处是地方独立性增强。 反过来说,军政分离最大的好处,就是兵权可以完全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了。 至于地方,皇帝本人完全可以达到垂拱而治。 在朱英心中的垂拱而治,就是把文臣的权力还给文臣,治理地方。 治理不好,自然便是问罪,治理好了那当然是升官。 掌握着军队的皇帝,本身就会有极大的话语权,不怕文臣不听话,不听话瞎搞的,轻者革职,重者赐死,便就行了。 保证好军队的军饷不出问题,大明如此多人,永远不缺天才,总是会有治世能臣出现。 想到这里,朱英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在上面写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大明如今的军队,尤其是卫所制,肯定是不能丢弃的。军户屯田就如今来说,是十分高效的存在。 因为如今的军队本身,也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并不能算是职业军人,只能是户籍军户,不操练的时候,也是要下田插秧的。 所以当然不能照搬后世的模式,实行一刀切。 需要改制的地方,就是对军队实行双线管理,即即军政军令分离。 军政部门,则是负责军户们平时的生产,包括屯田,军籍,战备,等相对来说属于后勤一类的工作,进行一个划分。 军令部门,则是完全的战斗部门,尤其是精锐将士,长期操练的那种,则完全掌控在军令部门之下。 平时,以军政线为主、军令线为辅。而在战时,两条线对调,由军令部门的总兵统一指挥各军兵种战斗力量,以实现集中统一指挥。 以凉国公蓝玉为例。 在四川平叛月鲁帖木儿的时候,就以凉国公蓝玉为主,负责统筹军队,安排作战。 但在平叛结束之后,则除开精锐将士外,屯田的卫所将士,则交由军队另外军政部门的负责人管理安排。 也就是说,军队本身将会面临两种情况,战时和非战时。 这便是朱英对于日后大明军队的设想。 “东家,老爷子过来了。”张伯进入书房,向朱英禀告道。 朱元璋目前还未有正式的公开身份,也没正式召朱英入宫,公布嫡长孙的身份。 虽然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但这层窗户纸显然只有朱元璋才有资格捅破。 所以朱元璋的身份虽然大家都已经清楚,在称呼上,张伯还是以原来老爷子相称呼。 朱英闻言,将笔放在笔架上,随即起身出去迎接。 “大孙,有没有想爷爷呀,咱可是想死你了。” 朱元璋见到朱英,顿时眼前一亮。 现在的朱英,已经不再穿之前的粗衣麻布了,而是换上了绸缎所制的锦衣。 麻衣的舒适度当然没有绸缎的舒服,朱英也不是什么迂腐的人,非要搞什么麻衣来彰显自己。 他的身份虽然还未正式公布,但穿件好衣裳,还能有哪个不开眼的指责不成。 其他的不说,单单就宅院附近的锦衣卫,现在的朱英就不是普通人想接触就能接触到的。 “爷爷,你给孙儿安排这么多事情,孙儿哪里有时间想你,每天都看得迷糊了。” 朱英语气中,带着少许埋怨说道。 朱元璋一听这话,哈哈大笑。 大孙这意思他明白,那是边看奏章,边想着自己呢。 “就这个事情,咱得好好说说你,在你看来繁琐无比的奏章,可是关乎到大明百姓的存亡,所以呀,大孙你这个想法,要不得。”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看似有些指责,语气却是循循教导。 “孙儿觉得,其实可以不需要这般劳累。”朱英直言说道。 朱元璋一听这话,先是微微一顿,然后像是明白了什么,询问道:“莫非大孙又想出了什么好的法子,可以帮咱分忧?” 对于大孙,朱元璋虽然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但现在越发的了解大孙的习惯了。 若是换了以前,朱元璋肯定首先训斥说教一方,但是现在嘛,熟悉了朱英的朱元璋,自然更有耐心了一点。 “好吧,孙儿确实有些想法,爷爷还请跟我进屋。”朱英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本来想要装个逼,没想到被老爷子直接识破了。 朱元璋得逞的笑着,跟着朱英一同走入书房之中。 刚刚入屋,朱元璋就被书案上写满字的白纸,吸引住了眼光。 书案上奏章摆放在一旁,旁边的墨汁新鲜,隐约也可以看到白纸上的墨迹未干。 朱元璋不管大孙,直接走到书案面前,开始查看起来。 朱英见此,无奈一笑。 得了,也懒得废话了,等老爷子看完再说吧。 朱元璋看着上面洋洋洒洒数千字,开始只是抱着兴趣看一看。 在上面的开头,书写着:大明军队浅谈。 朱元璋不由心中好笑。 “咱这大孙着实有些好高骛远了,咱统治大明百万雄狮,耗费多少心力,岂是这数千字能够改变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沉下心思,好好的看看大孙写的啥,而后对症下药,再度教导。 然而当朱元璋接触到正文内容的时候,一个军政分离四字,就让朱元璋的眼神,顿时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明军队如今的制度,是在继承蒙元的情况下,然后参照唐宋加以改良。 军政合一的理念,一直贯穿古今,很少有人在这方面提出什么建议。 所以当朱元璋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仿若是一个新的世界大门,被打开了来。 本身对于军队极为熟悉的朱元璋,心中有一种预感,这四个字将会对现如今的大明,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便是在朱元璋仔细揣摩朱英写下的文章时。 蒙古草原上,两队人马正在追逐厮杀。 “巴图,你是草原上的汉子,成吉思汗尊贵的后裔,为什么要去奉一个汉人为主,还为其卖命,你对得起自己的伟大的孛儿只斤姓氏吗。” 两队人马数量相差很大,一方有骑士上千,一方只有三百人出头。 很快上千的骑兵,就将三百人给包围起来,将其逼停。 为首的千人首领,骑着一头毛发纯黑的高头大马,对着被围困的骑兵们呵斥喊道。 被称作巴图的汉子,从中骑马而出,看向前方的千人首领,喝道: “前年严冬,我部族缺食,几近饿死,是东家给了我新的生命,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向长生天发誓,必将誓死效忠东家。” “哈斯巴根,你死心吧,我是绝对不会背叛东家,哪怕今日战死在这里。” 千人首领哈斯巴根拔出腰间的弯刀,高高举起,冷漠的看向巴图,这个他曾经年幼时的好友。 周边的蒙古骑兵见此,纷纷弯弓搭箭,就等着哈斯巴根一声令下,就开始射杀。 巴图见此,双手狠狠紧握马绳,准备冲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远处伴随着大喊,传来马蹄声。 “可汗有令,帖木儿来袭,召各部勇士迅速返回,不得相互厮杀。”那传令官,高举着代表金帐汗国的旗帜,咆哮着大声喊道。 哈斯巴根看着面前的巴图,眼神中闪过挣扎,就想着强行下令将其射杀。 但是周边的蒙古骑士们,听到喊声,已经放下了手中的弓箭。 这是蒙古的规矩,平时部族们可以相互厮杀,这是为了生存,但是当遇到外敌的时候,就必须团结起来。 哪怕正在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也必须停下。 现在哈斯巴根已经失去了杀死巴图的机会,无奈之下,调转马头,率领着上千骑士,浩浩荡荡的离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