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捉刀人-《大周侠义录》
第(1/3)页
西亳城南百里,大山中,有村出凤岙。
出凤岙有没有真出过凤没人知晓,可这村子从外头看起来跟这个听上去挺有档次的名字着实有些驴唇不对马嘴。整个村子落败的像是刚刚被山贼洗劫一般,到处的断壁残垣,有好几栋老屋也是摇摇欲坠,估计要是风大点,塌了也说不准。
不过据当地府志记载,几百年前这个村子可是方圆几百里最大的村落,村民不下百户,隐隐有置县衙的打算。而且相传百年前出凤岙还不叫出凤岙,之所以改成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帝王于民间选妃,恰巧就在这个不知道积了几辈子的福气才有了这等天大机遇的村子里选中了一家想是祖坟冒青烟的民女,从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般荣耀了好久,整个村子在当时都是眼高于顶的存在。只是后来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那妃子不知是后来失了宠还是薨了一了百了,总之这村子就又慢慢的无人问津,到最后就变成了如今这副破败田地。
村里农户大多搬到了离着也不算很远只要是翻过村前那座大山便到的西亳城近郊,留下的也都是些执念的讲究着祖根舍不得离开的老人。
仅剩的七八家住户里都是些腿脚不便年逾古稀的老叟老妪,唯独不一样的就是村子东头老冯家那个傻后生,二十左右的年纪,憨头憨脑不爱说话,见人就笑,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缺心眼一般。这傻后生据说是无儿无女的冯老头儿三年前去山上砍柴碰到的,当时傻后生受了重伤躺在血泊里神志不清,是冯老头儿佝偻着身子把他拖回来悉心照料才捡回了这条小命。当时这后生伤到整身衣服上的污血都跟身子凝结一块儿,是等伤全都好利索了才一块一块取下来。这个爱傻笑的后生一直不太爱说话,一问三不知,只说自己叫宋梨。
之后心善了一辈子的冯老头儿就把他留在了自己家里,这后生也倒是听话,凭着一把子力气砍柴挑水耕田犁地,偶尔也去山里抓点野味,就靠着他这个年轻人养活着村里十来个老人,倒是也算自给自足怡然自得。
日落黄昏,傻后生蹲在院门口啃着一个黑面窝窝,说是院子,也不过是篱笆当做简易的隔断罢了。村里就这么几个人,都是些老胳膊老腿上了岁数的老人,并不是说防着谁,可安上这么个玩意儿,才能算得上是个家,也就心安理得了不是。
冯老头儿端着一个缺了一块的黑陶碗从屋里蹒跚出来,喊着“宋梨”。
跟村名一样,有个好听名字但是和实际长相模样极其不符的傻后生扭头,看着满头凌乱银丝的冯老头儿,嘿嘿傻笑。
“喝粥。”冯老头儿伸着黑陶碗,一张不剩几颗牙的嘴张的很开,这叫做慈爱。
总是有一种感情不能用言语也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可看在眼里就能明白。
有个好听名字的傻后生起身,把手里那半块窝窝三下五除二塞进嘴里,接过碗就灌了一口。
冯老头儿离了得有他两步的距离看着傻后生,不无宠溺的叮嘱着,“慢点,别噎着。”
宋梨嘴里含着粥就着窝窝,咧嘴傻笑也不敢张大嘴,模样滑稽。
“屋里还有两个窝窝,喝了粥再去拿。”冯老头儿生怕这傻孩子吃不够,每顿饭都要从自己嘴里省下大半的口粮,用他的话说,老人肠胃不好,吃多了不消化,年轻人有化石胆,吃秤砣都得化半个。
傻后生只是憨笑,仰头喝完了最后一口粥,把碗递还给冯老头儿,回手擦了擦嘴,在那件铺满补丁的破旧棉袄上蹭蹭手,又转身回了院门蹲在那里。
冯老头儿看着也是乐,不管是到他这个年纪有个小子算是予他承欢膝下,抑或等他百年以后有个抬棺人,这都算是美事。
他该乐。
“宋梨,明天再拿上两捆柴去城里换点肉。”冯老头儿也不在乎傻后生是不是背对着他有没有听他说话,“上次早上走得晚,天黑都没回来,这次早走一会儿。翻那座山啊,你脚力再好来回也得两三个时辰。”
以前都是爷俩两人一块进城,头一天走第二天回,不赶时间就当是走着玩。后来一次冯老头儿走山路崴了脚,宋梨就再也不让冯老头儿去城里,自己赶赶时间一天也就打个来回。
宋梨不说话,可他心里想什么冯老头儿都懂。
也不管宋梨答没答应,冯老头儿回身走回屋里。
日头完全藏进了山后,这个季候里申时一过也不该黑的如此快,只是整个山里就显得乌漆墨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