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正文卷第二百一十九章九九之术想法一出,再次睁开双眼,眼前是一个穿着布衣的中年男人。 男人面孔黝黑,脸上布满了皱纹,是那种地道的老农形象。 不过刘家显然要比一般的农民好上一些,算是富农,毕竟有钱培养孩子读书。 在这个时代,培养孩子读书,开销并不算低。 刘老太公的确重视刘邦,否则也不会将家里的钱拿出来供刘邦读书。 当然,这个开销也绝不会太夸张,否则以老刘家的本钱,根本无力供养儿子读书。 后来刘邦当了混混之后,刘老太公觉得刘邦不可能再有出息了,于是乎便全将希望寄托在了第四个孩子,刘交的身上。 刘交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小十岁左右的弟弟。 这一位可不得了。 他从小就爱好读书,多才多艺,少时与鲁穆生、白生、申公接受浮丘伯的教导。 浮丘伯何等人也? 荀子的弟子! 浮丘伯的师兄弟基本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 比如韩非,李斯,公孙尼,毛亨,陆贾,张苍。 能成为浮丘伯的弟子,足可以见刘交在学业上的成就。 在刘邦三个兄弟里。 刘交算是最出色的一个。 老大早亡,老二庸碌,唯有刘交思想与刘邦最接近,也深受刘邦的信任和宠爱。 刘邦在丰沛起义后,刘交跟随刘邦打天下,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 入关之后,刘交受封文信君,跟随刘邦转战各地。 可以说,刘交为汉家天下的建立下汗马功劳,是汉朝的缔造者之一。 或许在刘老太公的心目中,有出息的孩子,大概就像是刘交这样,喜爱读书,为人谦逊有礼,胸怀远大志向,而不是刘邦这种,天天和一旁狐朋狗友到处厮混。 然而命运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奇妙, 那个喜欢整日厮混的孩子,最终成了整个天下的君主,为老刘家挣了一份前所未有的家业。 基因的本质是为了遗传。 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是在基因本能的驱使之下。 比如官员会贪污,商人会不择手段的敛财,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繁育环境,让后代更好的生存下去。 这是人的本性。 老刘夺了这天下后,通过历朝历代的繁衍,到最后大概有几千万的后代,保证了基因延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是绝对的成功了。 据说现代姓刘的,几乎都是刘邦一脉后裔,很少有不是的。 刘煓见自己的儿子正在发呆,顿时皱起眉头,有些奇怪的问到:“怎么,你不愿意读书吗?” 苏澈这才回过了神,摇了摇头说:“当然不是,孩儿愿意读书!” “那就好!”刘煓摸了摸苏澈的脑袋,语重心长的说:“老三啊,你要知道一个道理,只有读书识字,以后才能有大出息,咱们祖上本是秦国的降俘,就是因为会读书识字,才被从那群秦军中提拔,最终成了魏国的大夫。” 随后刘煓又絮絮叨叨的说起了祖上的故事。 这故事刘煓不止说了一次。 对刘老大说,对刘老二说,现在开始对刘老三说。 苏澈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耐心听完了刘煓的吹嘘。 在此之后,苏澈就有机会去读书了。 这个时代,商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交通上的便利,加大了交流,新兴的地主阶级壮大起来,野心也逐渐扩张。 相对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更加的不安定。 但不安定也给了更多人机会,底层平民更有可能翻身,士阶层空前活跃。 各种思想不断碰撞,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很多人都著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状态。 在这时期,儒家、墨家、法家三家思想,脱颖而出。 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三家都会尽可能的传业授道,教书育人,壮大自己的群体。 思想教育已经成了极为普遍的一种社会形态,从上至下,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人们普遍认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也就是这个时期开始,教育,已经带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刘煓也是希望自家的儿子能重铸祖上士大夫的荣光,才花了钱,找了关系,给儿子上了启蒙班。 《礼记·内则》中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