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正文卷第一百七十二章模拟总结:罪在当代,功盖千秋!千古一帝!! 最新网址: 王猛拿下燕国后,并没有立刻班师回朝,而是选择镇守燕地,选贤举能,除旧布新,惩奸除恶,安定人心,发展生产,恢复民力。 在王猛的一系列举措之下,燕国旧地六州之民如同旱苗逢雨,欢欣雀跃。 一般来说,臣子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被君主所顾忌,但王猛却丝毫没有这个担心,放心大胆的推行自己的各种政令。 这一次东出,轻松攻占燕国全境,唯一让王猛担心的,便是自家那位心眼有些太大的君主了。 他该不会放心大胆的任用燕国之人吧? 先把别人击败,然后和别人坦诚相待,希望别人能为自己所用,共创大业——这样的事情,是苻坚最喜欢做的。 只要投降之人,或者被击败之人愿意为苻坚效力,往往都能得到信任,从而被重用。 这样的事情此前就发生过几次,王猛并不希望再发生一次。 不过…… 近些日子,肉眼可见的是,苻坚的变化非常大。 他和以前的风格可谓截然不同,对朝臣的态度甚至都不再以礼相待,而是直接辱骂,甚至殴打都来了,他还给自己配了一把‘德’剑,若谁敢不服,那就以此德服人。 对王猛而言,这样的变化毫无疑问是非常好的,苻坚不再那么迂腐,虽说行事百无禁忌,但他仍旧坚持自己的底线,并未变得一味暴戾,依旧一心向民,期待着实现传说中的大同世界,让天下彻底归于和平。 这是苻坚一开始的愿望。 若非如此,王猛甚至怀疑自家君主是不是换了个人呢。 …… 秦国都城,太学。 苏澈来到这里,亲自给所有学生讲课。 他讲课的主题很简单——阶级斗争! 为什么从古至今,王朝不断覆灭,就像是有着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不断轮回? 苏澈给出了一个回答。 因为这一切的本质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人自然而然的分为贵人和穷人,被划分成了两个阶级,而这两个阶级天然对立,矛盾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直到不可避免的地步。 穷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自己贫困的根本,因为他们没办法直接为自己努力。 沦为雇农之后,不管再怎么努力,哪怕拼死拼活的种田,也只能让地主老爷更富有一些,根本不可能让自己积攒财富,从而改变命运。 可为了活着,吃一口饭,所有底层人不得不拼命努力的种田,他们并没有将任何选择。 当这个矛盾发展到了极致后,穷人越来越多,一旦发生天灾,那这些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的穷人,只有背井离乡,甚至起义造反。 这阶级的对立,就是王朝覆灭的根本。 君主的本质是天下之主,因为大私,所以大公。 可如果一个君主远离了底层的百姓,不知道民间疾苦,那这个君主不管做出任何政策,都是毫无意义的。 在苏澈的讲道之下,那些太学生,此刻一个个都惊呆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苏澈竟然会告诉他们这些! 王朝覆灭的本质! 权贵官员和地主乡绅,以及世家大族,这是让王朝中兴的原因,也是王朝覆灭的根本!! 只要有了人性,那就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权利的腐败。 只要有利益可图,同样不可避免的会让地主乡绅,世家大族,大肆兼并土地,发展本族生意,官商勾结,窃取国家利益,压榨底层的百姓。 苏澈清楚。 为了避免这一切的根本,历朝历代很多君主都会采取各种措施。 比如刘邦的陵邑制度,不断迁徙豪强,避免他们祸害百姓。 再比如朱元璋的诸多举措,他制订了严厉典章制度来管控官员,整顿吏治。 又用近乎苛刻的刑罚用以规范官员行为。 同时,直属于皇权的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应运而生。 这使得君主对官员的控制不仅有书面条文的约束,而且还上升到有实体密切的监控机构。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效仿周公《大诰》之制,刊布明之《大诰》,颁行天下,告诫臣民。 《大诰》所列罪案,可分为官吏、豪强、百姓及武臣几部分。 官吏玩忽职守、滥设吏卒、贪赃受贿、科敛害民、侵吞钱粮、逃避粮差等,皆处重罪。 其中惩处贪污的罪案就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 《大诰》中写: 起解官物、放富差贫者,族诛;贪赃纳贿、说事过钱者,凌迟处死;盗卖仓粮者,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仍留本仓守支;驿丞科敛驿夫,戴重枷于驿前。 《大诰》所列凌迟、枭首、族诛者成百上千,弃市以下万数。刑律极严酷,超出《大明律》的量刑标准,许多遭族诛、凌迟、枭首者多属寻常过犯。 明朝百姓一旦遭到官吏欺压刁难,甚至能将这官抓起来,然后手持《大诰》赴京告状。 而敢阻拦百姓的官吏,一律严惩。 朱元璋说:“其正官、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意思已经很直白,当地官员敢阻挡百姓揭发、捉拿害民官吏,一律诛家灭族! 自此之后,明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百姓捉拿贪官的事件。 可问题是…… 即便如此。 等到朱元璋一死,曾经辉煌一时的《大诰》,也和废纸没有多少区别了,官吏、地主和普通底层民众的阶级再次开始对立。 在苏澈看来,造成这一系列的本质,就是权利的腐蚀,利益的驱使。 权贵阶层,地主阶层,宗族阶层,已经彻底脱离了底层的百姓。 所以。 阶级的斗争永远也不能停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