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就是自那时开始,你若有所思,心中惭愧,开始发奋读书。】 【这故事的真与假没人知道,但也因此成为一段佳话。】 【还在少年,不过十五,你就有诗赋多首,得到不少社会名流人士的推崇和鼓励。】 【你因为出身问题,没办法参加科举,只能进行通过干谒得到赏识,走上仕途。】 【然而这一条路,又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此后你拜师在剑圣的门下,学得一手通神剑术,又掌握不少道术。】 【你跟随师傅隐居大匡山中,学习道术和剑术,同时又用心读书,时而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等地。】 【时光匆匆,转眼便是近十年过去,你已满腹才华,一腔抱负,你决定……】 【一,继续隐居,二,出蜀游历,三,继承家业,四,亲自干涉。】 苏澈眼前不断闪现着一幕幕画面,少年的时光,转眼即逝。 苏澈看着这几个选择,不由得陷入思考。 隐居是不可能隐居的。 这个时期的李白,二十三四岁,满腹才华,一腔热血,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才华,引起其他人的关注,从而得到赏识,走上仕途。 原本历史上的李白,选择了出蜀游历,足迹遍布各地,一边游山玩水增长见识,一边拜见当地的名流,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遇到属于自己的伯乐。 在这期间,李白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很多名篇出自这个时期。 在扬州时,为了结交好友,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散金三十万,可谓挥金如土。 苏澈看着出蜀游历和亲自干涉这两个选项,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是选择了—— 亲自干涉。 念头一出,眼前一黑,等到苏澈再次睁开双眼,他已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只不过这一次,他要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着走进仕途,走上官场。 此刻的苏澈,正在自己书房之中,手里捧着一侧道卷,另外一只手,则拿着酒壶。 苏澈放下了道卷,喝了一口酒壶之中的酒。 酒香浓郁,并没有辛辣味,而是一股子酸味,还掺杂一丝丝的甜味,味道香甜醇美,十分好喝。 这也是白酒。 不过这个时期的白酒,并不是蒸馏酒,而是指米酒,因为颜色是白色,所以叫白酒。 蒸馏的白酒,要等到很久之后才会出现了。 苏澈又感受了一下身体内的道法、灵力,以及一股特别的剑气,他瞬间确定了一点,这个世界,拥有超凡的力量,并非是普通的历史世界。 不过这股力量的层次,虽然不低,但威力并不算特别夸张,并不属于传说中的仙侠。 明白了前因后果之后,苏澈摊开一张宣纸,慢慢的研起了墨,时不时喝上一口小酒,这米酒度数并不算太低,其中的甜味容易掩盖酒味,喝着喝着一不小心就喝多了,直接就喝上头了。 不过,这身体的酒量很好,自然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很快,墨研好了,苏澈拿起笔,开始洋洋洒洒的写了起来。 苏澈并不准备写诗词歌赋,他这方面的文采,在李白的面前,简直比班门弄斧还要可笑! 苏澈要写的内容是有关于政治方面的文章。 论文采,苏澈拍马比不上李白。 但要说对政治的了解,李白就不行了。 前半生,李白可以说是郁郁不得志,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但当玄宗给了李白这个机会,通过征兆,使其成为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这个职位是个御用文人,出头的机会可谓大把,但凡有些政治才能,就像是放入口袋的锥子,很容易就崭露头角。 可李白却认为自己没得到重视,从而郁郁寡欢。 此外,安史之乱后,玄宗分封诸子,以永王李璘坐镇广陵,这引起肃宗不悦。 李璘野心膨胀有割据之意,肃宗调兵遣将,形势紧张,有识之士都纷纷避而远之。 结果李白却兴高采烈地入李璘幕府,豪情满怀,以澄清玉宇为己任,发而为诗,有《永王东巡歌》等。 等到兵败之后,自然而然便让李白成为了阶下囚。 可见李白政治意识之幼稚,这和同时的高适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若是李白真有治世能臣的才能,他为李璘出谋划策,让他夺得天下,未尝也不能一展雄图。 机会有很多,可李白一个也没把握住。 这就说明了一件事情——在当官这条路上,李白是纯粹的人菜,瘾还大!! 此刻。 苏澈喝着酒,脑海中的思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他要写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引起天下震动,让全天下的目光聚焦于他! 不怕不大胆,就怕不够大胆! 这一念头坚定下来后。 苏澈直接落笔。 只见书上,赫然写着这样八个大字。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苏澈冷笑一声,大笔一挥,洋洋洒洒的写着。 苏澈所写的这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为什么隋朝的统治者,宁愿送给友邦黄金万两,无数奢侈之物,却不愿意善待自己的子民呢?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为平民没有统战价值吗? 大业六年。 隋炀帝为了彰显华夏之威仪,举办了万国大会。 史书记载。 “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四方诸国使者,都来到了长安做客,感受一下大隋的繁荣和富强! 为了让这些“蛮夷”知道中华上国有多么厉害,隋炀帝下令,让人在长安街头上的每一颗大树上,都绑上了丝绸,同时还让长安所有的饭馆,酒店,旅店,统统不准收这些外邦使者的钱! 如果这些外邦使者不好意思,非要给的话。 那老板就必须说:“我大隋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钱根本花不完,所以吃饭不用花钱也无所谓!我们开心就好!” 这打肿了脸充胖子的行为,让这些外邦人十分困惑与不解。 这些外邦使者并不是傻子,能代表一国来到长安朝拜,又岂会是傻子呢? 这些外邦使者好奇的询问:“我看到贵国很多人光着身子,连衣服都买不起,为什么却要将那些丝绸挂在树上呢?而不是送给他们做衣服呢?” “还有城外有很多人饿的瘦骨嶙峋,奄奄一息,既然吃饭都不用钱的话,为什么他们不过来吃饭呢?为什么饿到了那个地步呢?” 这话一出,老板顿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支支吾吾,半晌也回不上来。 是啊,为什么呢? 这天下岂会有人开店不要客人钱的? 他们不是不能要。 而是不敢要。 敢要,你就等着被官府各种刁难吧,等待着你的,将会是无尽的麻烦。 隋朝这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行为,似乎成为了一个所谓的盛世标志。 诸蕃使者前来洛阳时,隋炀帝盛陈百戏,所费巨万。 使者们请求入市贸易,于是炀帝又将东都的市场整饬一新,就连菜贩子都要在店铺里铺上地毯。 明明自己的百姓都要吃不起饭了,生活都成一个问题,却要花费这么多钱,热情款待那些外邦之人。 这是所谓“天朝上国”的礼仪吗? 那问题来了。 到底是被服务的一方、被重金赏赐的一方地位更高的,还是大出血赏赐别人,花费无数金钱的人地位更高呢? 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大家很奇怪啊,竟然都认为—— 各种赏赐,花费无数金钱,招待外邦使者,这才是上国礼仪! 那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不能用在自己人的身上呢? 这不就是宁与友邦,不予家奴?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难道说… 外邦人更高级一些? 这自然不是。 我们一直称呼他们为蛮夷。 可既然如此。 他们为什么要受到几乎没有限制的优待呢? 反而我们自己国家的民众,要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这是什么道理呢? …… 这一篇文章里。 苏澈并没有直接抨击唐朝的所作所为,稍微给这篇文章盖上了一层遮羞布。 他喷的是隋朝。 和唐朝没关系啊。 别代入。 千万别代入啊…… 但。 这样的情况,此刻就发生在唐朝。 发生在唐朝那所谓的“盛世”之中! 这个时期。 首都长安、东都洛阳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城中不仅有大量外国使节,还有各国留学生,以及大量做生意的胡商,长安一百八十万的人口中,有十多万的外国人。 原本的历史上。 李白多年后寻访武则天明堂,写下《明堂赋》,赋的最后是一首描写武则天在洛阳宫明堂,接见万国来使盛况的诗: 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 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 诗中李白想象当年明堂开启四门,迎接各国使节的盛况,并希望现在的朝廷任用贤才,让盛世一直持续下去。 但此刻。 苏澈可不会惯着这样的行为,直接就开喷! 他在这篇文章里疯狂开火—— “为什么皇帝和官员,对于外人总是格外的包容、优待,对自己的百姓,却十分严苛和吝啬?” “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百姓当做百姓来对待,那这样的盛世,到底是谁的盛世?” “《荀子·哀公》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所谓的万国来朝之盛世,到底还是诸侯王公们的盛世,还是那些外国人的盛世?” “百姓即便吃不饱饭,也能被称之为盛世吗?” “这样的盛世,到底繁华在哪里了?” “中华古代一些信奉内圣外王之道,然而很多人所作所为,却是内王外圣之道!” “内圣外王,弄成了内王外圣,这无异于倒行逆施,离死不远!” “不将百姓当做自己的百姓,这就是隋朝灭亡的原因啊!” 这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的写完,足足有五千多字,有理有据的论证了为什么会有“宁与友邦,不予家奴”这一情况出现。 说白了,就是隋朝的统治者,不将自己的百姓当做百姓来对待,这是统治者已经完全和自己的子民脱离的情况,久而久之,这就是灭亡之征兆! 随着苏澈将这一篇文章写完。 写罢最后一个字的瞬间,这文章的文气冲天而起,引起风云变幻,屋外突然惊雷,一时间,雷声连绵不断,随后大雨磅礴而至。 天地变色,鬼神皆惊。 文章之气,恐怖如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