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是农民的智慧让他们自己调整适应得到了不错的成果。 董良请来了他们,给了他们家大量的赏钱,购买他们的经验。 他们的儿子也被董良送去了书院读书识字,将来做个读书人,当然如果天赋不够,那么就让他们专门负责农业工作,毕竟农民出身,家学渊源,技术好。 而除了这些学徒官员之外,还有两个是董良在官吏中选拔出来的,对农业和《氾胜之书》学习过的。 这可不容易,《氾胜之书》可不是谁想看就能看的,或者说天下所有的书都不是谁想看就能看到的。 何况有机会看书,虽然知道农业是根本,但又有几个读书人能放弃经史子集,放弃兵法韬略去看农书呢? 所以董良能见到这两个人也是惊喜。 于是让他们做教习,旁听老农的经验,再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学识,按照《氾胜之书》的底子进行记录。 并在课后让这些官员们上交学习心得,最后进行一个大总结。 先初步以豫章郡南昌县为例,出一个《豫章农书》。 把这东西大量刊印,分发四郡官员,学习农业,再让他们在本郡,本县劝农。 而这些院子里学习的官员,也都是要下放到四方,按照董良的吩咐和要求,推行农业技术。 并且再按照他们实地的经验,在各郡各县,进行农书的微调。 因地制宜的开发农业技术。 董良如今是提供一个基本教材。 最终的《豫章农书》要靠豫章农民在大地上书写。 而其余各郡视情况而定,能适用的适用,经过本地农官进行微调。 如果出入较大,或者有本地的典型问题,则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本地的农书编撰。 而董良则会派出学生,对相关典型问题进行根本性的研究和探讨一般规律。 董良如今的技术推广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分工。 有落实在大地上技术,有教材中总结的普遍规律和技能。 也有进行最终的追根究底的纯理论研究人员。 当然这些人员是从多到少的配置的。 而董良自己也会给这些官员,学生,教习,讲课。 董良擅长的不是农业技术,但是擅长案例分析。 董良通过自己对农业的学习,经过对老农经验的总结,再加上于河湾,于山地,于平地耕地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