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格局-《旧金山往事》
第(3/3)页
我想表达的是它完善,意味着发财的机会也少,出租车生意早有人做,码头和餐饮酒店生意也有人做,机会在上百年时间里被瓜分殆尽,普通人很难再取得成功,实现阶层上的飞跃。
这里不一样,经济特区模式初步成功,推广到全国效仿是迟早的问题。人人都想占公家便宜,国企效率大多数很低,就跟公社和承包到户以后的差别类似,私企可以把市场潜力激发出来,一批国营单位注定会在市场竞争中被干趴下,他们舒服养老的好日子应该快过去了。
城市破旧不可怕,工资低属于优势,作为商人,比起旧金山我无疑喜欢这里,遍地发财机遇。高老哥你要抽空多想想,将思维发散开来,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既然准备跟我一起发财,你首先要考虑清楚这点,发达国家适合生活,这边适合赚大钱。”
难得语气认真跟高博学交谈,高博学也确实一字一句听进去了。
他前些年凭实力考进大学,脑袋聪明,和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相比,最难得的是学会了如何思考。
更早些时候,钢铁工人的儿子只学炼钢就行,农民只学种地就行,各行各业分出工种,宛如世袭制,在这样环境下有颗善于思考的头脑,显得尤为重要。
说起来有意思,第一批个体户大多是些性格活络,又没有好工作、好门路的那群旁人眼里的失败者,直到现在依然被人瞧不起,许多后来的富豪们,俨然属于其中之一。
陈林芝之所以专门跟高博学提到这些,正是希望他能多琢磨一下,以便往后展开合作,免得事事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一字一句提点他该做些什么、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至于高博学开窍后会不会选择单飞,陈林芝没必要多虑,反正机会数不胜数,不存在竞争关系。
“陈总这样的人物,都说我们的经商环境不错,那自然是看出了我以前没关注到的地方。照你这么说,人们干嘛一门心思往外面跑,留在这里做生意岂不是最好。”
高博学隐隐约约间抓住些思绪,没空静下心来细想,认为有点道理,却觉得陈林芝似乎理想化了点。
从当前的大环境来看,还没有全面放开民营经济的苗头,他不认为上面会不管无数工人的死活,狠下心砸掉铁饭碗。
眼下的鹏城等地,民营和国营企业之间摩擦不断,矛盾激烈,何况人们口袋里钱少,消费力度有限。
所以高博学依然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觉得还是在国外做生意更有前途。
陈林芝笑道:“你才多少岁,要有信心、有朝气一些,敢闯敢想。连我这个外国人都看好你们的市场,广交会上的外国参展商们也是,耐着性子提前经营布局,未来一片光明嘛。”
下午无事可做。
高博学听完笑了笑,没怎么放在心上。
不同于陈林芝的野心,他就想抱大腿挣点钱,让别人称呼自己一句高总。
免得跟自家老子那样,每个月领着工资,吃喝不愁,但又发不了大财。
......
第(3/3)页